王洪亮官方网站
http://3484.diaosu.cn
王洪亮首页>文章>正文

浮雕作品的里程碑(节选)

更新时间:2024-05-02 05:36:22 作者:王洪亮

     一位踌躇满志的女作家向著名作家杰姆斯·乔易斯请教:“如何才能写出精彩的作品?”杰姆斯·乔易斯答道:“揭示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真实地撰写,不夸大其词。”
      大英百科全书对浮雕的定义:“从扁平的表面凸起的图案和人物的造型。凸起部分的设计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顾名思义:高浮雕是凸出表面较高的艺术表现形式。浅浮雕则是凸出表面很浅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浅浮雕的雕塑技巧远远难于高浮雕的创作形式,因为后者的难度在于,将造型的真实高度和宽度,很浅地造型于创作材料的面上,有时根据创作的需要,浅得几乎看不出高度,但是在视觉上还得给人们以透视的三维立体艺术效果。
     我一直钟情于古典写实浮雕的艺术手法,长期以来一直特别关注并潜心研究世界范围的浮雕创作领域,因为此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呈萎缩的趋势,我和我的协会赞助人、美国的著名收藏家L-欧伦先生,由他赞助,在我曾担任了8年主席的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设立了一个浮雕奖:“司徒·欧伦浮雕奖”(Stones-Olin Relief Awad),以扶持和鼓励这种古老技艺的延续和发展。
     去年下旬在中国访问期间,我有幸看到了王洪亮教授近期创作的两件大型浮雕作品《红军甘肃会宁大会师》和《刘胡兰》,我个人认为:这两件作品奠定了王洪亮在浮雕界大师级的地位。现在我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红军甘肃会宁大会师》描述的是1936年的10月各路红军在历经艰辛后,在甘肃会宁大会师,及与群众簇拥的欢庆场面。
     浮雕作品长25米,高3.5米,呈现形式为“弧线”形状。前面成排站立着9位领袖人物:(从左至右)任弼石、贺龙、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伯承、徐向前。雕塑高2.2米,为整体造型。整件作品构思和设计严密氛围凝重,历史感强。浮雕的厚度为8厘米,在如此薄的材料面上,设计有三层造型:一、二层为人物造型,第三层为飘扬的旗海和建筑物。人物造型主要是军人,由两个方向抵达的队伍向着画面的中心会合,他们表情欢快地相聚。当地的村民们向战士们递送着食物和饮水,女子们欢快地挥舞着长布带扭着秧歌,长布带纹理到位的设计与创作,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整个浮雕创作手法给人以速度感和技法娴熟的感觉。由于在视觉上给人们以真实感和能量感,因此感染力很强。王洪亮把这个伟大欢快的大会师的历史记载,用粘土生动立体地再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用明暗的塑造手法来使人物的表情、服装的衣纹、飘动的红旗、以及背景建筑物层次分明地相互烘托,成功地呈现出绝佳的透视法的艺术魅力。
     王教授近期创作的大型浮雕作品:《刘胡兰》是难度很大的浅浮雕形式。我个人认为,此作品稳定地奠定了王洪亮教授在浮雕领域的大师级的地位。
浮雕《刘胡兰》充满着肃穆的纪念氛围。虽然我与我的祖辈都是天主教的信徒,与她的信仰不同,但这个女子为了新中国而牺牲自己年轻生命的真实事迹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形容的,最终化为了一份崇敬。如何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个家喻户晓的著名历史题材创作出来,不加以血腥的渲染的俗套,带给人们以灵魂的震动,就是“纪念性”这一摆在世界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通常难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如何提炼出历史事件的灵魂,塑造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使后人铭记这些先驱者,达到醒世的目的。这是我个人衡量此类题材成功和优秀与否的四要素。要达到这四要素,作品必须是:向人们展示出当时历史的悲壮氛围,塑造出先行者们为了祖国的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勇气概,使人们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悟自己的幸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数十年来我潜心研究了世界范围的纪念性题材的雕塑作品,能达到上述四要素的优秀作品甚少,大多数此类题材的雕塑作品所呈现的,或是苍白脆弱的伤感,或是类似舞台戏剧性的雄壮夸张。而王教授的大型浮雕《刘胡兰》,就是这类战争题材少数的成功作品之一。
     首先是作品的构图独具匠心:由一个巨幅的主题部分和四个小于主题的辅助叙述浮雕构成。四个小于主题的系列辅助浮雕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刘胡兰短暂的革命旅程:与她的同志们在一起;与妇救会员在一起赶做布鞋支援前线;与被俘的同志们面对铡刀准备牺牲……所有这些叙述性的辅助浮雕有着连贯性的背景:连绵不断渐渐远去而模糊的低低的小山丘。王教授深知刘胡兰的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在他的设计中,他浓缩了《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中参加革命后不寻常的一瞥,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永远记住她的短暂伟大“生的伟大”的一生和她是如何悲壮牺牲而“死的光荣”的历史画面。
     在主浮雕的画面(26米宽),王教授由于整个浮雕从鸟瞰角度连绵不断起伏的山峦设计,让我们站在她的面前,充分感受到了由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无限的空间感,犹如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他把《刘胡兰》设计在了那片象征着祖国的幅员大地的中间,用弱小孤单来反衬出她的坚毅和伟大。王教授创作了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用粘土写了一首悲壮而优美的纪实诗篇。
     王教授的《刘胡兰》浮雕如此成功不是凭空靠运气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天生智慧,原因之二,是他后天的努力。他十分注重鉴赏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知识,先后二次访问埃及,在那里他认真仔细地考察和研究了古埃及浮雕作品的雕刻技巧:在创作描绘人体时,他们是如何将人体的复杂性归纳和限制于几种简单姿势的,如他们表达人体的姿态,仅限于从正面、侧面、或者是这二者的混合,绝没有第三种表现形式,这种高度概括的简洁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埃及浮雕艺术的塑造显得高贵和典雅的秘诀。
     王教授是一位成功地借鉴而不是照搬此秘诀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在他的《刘胡兰》两侧的次浮雕上,王教授将所有的人物都设计成了身体面对大众,头部都扭转向主题人物方向的古典艺术表现形式,而中间的主题人物刘胡兰却设计成面对着我们的表现形式,该画面的设计打破了埃及浮雕的惯例规则,是整个浮雕画面整体简洁,既体现了古典的美又体现着时代的气息,是个成功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
     所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成,都是既质朴,又独具匠心。没有任何人为过分渲染恐怖“悲壮”的表达方式,周边的叙述性浅浮雕,静静地向人们叙述着一个普通年轻的女孩子的短暂的成长历史纪实。这种以“真”得“真”艺术创作的准则,正是我们艺术家所应该毕生“求索”的。


(司徒安Anthony Stones,英国著名雕塑家、画家、艺术评论家、艺术史学家、作家、设计家。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理事、爱尔兰雕塑家协会会员、英国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艺术委员会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香港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中国雕塑杂志特别顾问。)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